close

  中新網普洱4月15日電 (和曉瑩 史廣林)“老撾的老百姓對我很好,公家政府對我也相當好。我們在那裡就好像他們一個父母一樣,每個人出來都叫我大爹。”4月15日,雲南普洱市江城縣,62歲的老工人羅應祥坐上從老撾會曬到昆明的國際班車回到國內的工廠,向記者講述起他與老撾的不解之緣。
  1994年羅應祥以替代種植技術指導員的身份被江城力量生物製品有限公司派到老撾北部發展跨境經濟,一干就是20年。在這期間,他見證了跨境經濟給兩國帶來的好處。
  “我剛過去的時候,老撾百姓住的是小草房,什麼是電燈都不知道。1995年開始發展甘蔗,他們的生活就慢慢的改變了很多。”羅應祥說,他剛到老撾北部地區時,土地上種著漫山遍野的罌粟,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
  “我們給他們帶來的收益就是甘蔗經濟收入,還有一個雜交技術。”初到老撾時,羅應祥的主要工作就是轉變百姓的種植思想。“當時他們糧食不夠吃,他們都種植常規老品種,很不增產。我們給他們引進雜交技術。現在大部分都吃不完,家家戶戶都賣糧食。”
  從隻身一人前往老撾發展替代種植,到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到老撾進行跨境經濟合作。老撾北部的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房子裡面擺的傢具,電器化的東西都擺起來了,基本上是每一家都吃上肉了,房子基本上是瓦房樓房,有的蓋上了平頂房。”
  羅應祥所在的工廠是1989年建成,1990年投產。當時國內勞動力和土地都比較少,就把種植區域擴展到老撾豐沙里省片區。“剛開始的時候一年就是幾千噸甘蔗,通過20多年的努力,現在每年都有35000噸進口甘蔗原料。我們計劃在三年內將種植面積擴大到15000畝,把產量提高到5萬噸。這樣不僅緩解我們國內土地資源,還可以節約勞動力資源。”該公司糖料經理朱曉輝介紹,2009年,老撾出台境外投資促進法,他們便按照2+3的模式,即老撾出勞力和土地,中國企業提供技術及相應的生產資料的方式進行互惠互利的合作。
  到2013年年底,普洱市到境外與緬甸老撾開展對外經濟合作的企業已經有43戶企業,其中緬甸23戶,老撾20戶。
  “其中有32戶企業是與老撾北部、緬甸北部這些地區開展禁毒的境外罌粟替代種植經濟合作。目的就是要鏟除毒品,鏟除罌粟種植,減少毒品對我們國內社會的危害。”普洱市商務局副局長沈林友介紹,在這些區域種植的橡膠、甘蔗、茶葉還有經濟林木水果等產品都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對於老北地區,除了替代種植以外,我們還有農業合作項目,林業合作項目,還有礦業及生物藥業開發,我們的華文教育企業、電子元件組裝企業也逐步走出去了。”沈林友說,通過各個合作項目的發展,在加深雙邊友誼的同時也取得很好的經濟及社會效益。“老北地區地廣人稀,土地資源豐富、光水熱充足,植被覆蓋率高,金銅鉛鋅煤等資源儲量豐富,合作前景看好。有項目進去,老百姓生活也得到了保證。毒品少了,我們邊疆才能穩定。”
  普洱市一市連三國,一江通五鄰。陸路與老撾、緬甸越南三國相連,瀾滄江湄公河直通往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五個國家。(完)  (原標題:中國甘蔗老撾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z49lzrrx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